加强体育文化建设需要重视体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引起公众的兴趣。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热潮掀起,社会上从事体育舞蹈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人们不甘寂寞地从家庭小天地走向了社会的大舞台,领略和享受体育文化艺术之美。今天是国际五一劳动节向全国还在节日中为中国体育舞蹈(国标舞)比赛而忙碌的舞蹈人敬礼。
体育舞蹈在国际上舞者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我国体育健儿在英国比赛的杰出表现所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代表的时代精神在当下的生动体现。也为“智深勇沉、敢为人先”的舞者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成为激励广大市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不竭动力。
今天我们看到了体育舞蹈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有很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由于它不受年龄,职业,场地,体质的限制,因此,社会的个体抱着不同的目的参与到时尚体育舞蹈中来;舞者有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为健身娱乐,医疗治病;或为社会交往,获取信息等。在社会体育舞蹈文化中,面对的是广大社会公民。而体育舞蹈健身的强度可以自由掌握,适合于任何一类人群,并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对各种慢性病和神经衰弱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体育疗法,时尚的体育舞蹈所以成为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还在于它与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小康社会不是让人们游手好闲,坐享其成。可以说,小康社会将比现今社会竞争更激烈,人们也更追求生活质量,从事时尚健身活动更具个性需求。
现在我们看到国内大的体育舞蹈(国标舞)赛事往往都没有设计会徽、吉祥物,创作会歌、和体育音乐甚至形象景观,都是目前宣传不够,未能起到引导观众对体育舞蹈文化价值认识的作用,搞好此类宣传本身就是对体育舞蹈(国标舞)文化的传播。重视体育舞蹈音乐的创作就是对体育舞蹈(国标舞)文化的重视,也是一个体育项目提高吸引力的举措。在体育的文化元素上还可做很多工作,这是一个导向,可以激发更多的文化舞蹈工作者在体育文化这个领域来贡献智慧。
今天我们从全民健身来看,我国民族舞也是一种综合性的人体造型健身运动的艺术,它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人体动作为主题健身艺术手段,表现人们内在的深层的精神世界,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体育舞蹈是从原始的交谊舞这一母体中脱胎出来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体育与美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结晶,是体育、文艺、音乐、舞蹈、服饰等领域融为一体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体育舞蹈对我们来讲,是一种“舶来品”。全面理解民族舞与体育舞蹈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促进二者健康协调的发展。民族舞与体育舞蹈均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同属于人类艺术文化领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了人们各种情感和需要,都是反映了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各民族的民族历史、生产、宗教、习俗、道德及审美情趣等有着深刻的联系,它是各族人民劳动与生活的反映,是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谈到这个文化大概念,文化是同人类、同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相互作用的。我们从这个大概念来说,文化无处不在。比如说提起英国,你就会想到莎士比亚,想到静静流淌的泰晤士河;谈到俄罗斯,你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托尔斯泰、普希金,我们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到过美国,但是他们依然爱吃肯德基、麦当劳,喜欢穿牛仔裤、看美国大片,这就是文化的穿透力。往细微处说,过马路不能闯红灯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也是文化。我还记得北京2008年残奥会,连续三届残奥会田径比赛金牌得主侯斌,以非凡的毅力带轮椅引体向上,攀升40多米的高空,点燃了国家体育场顶部的火炬。此举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这就是您所呈现的体育文化的力量。
发展体育文化还要建设一些常态化的宣传平台,我认为重点还是应放在全民健身宣传上。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一个国家只有国民体质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从现实来说,现在群众体育文化有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与旺盛的社会需求,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吃穿不发愁了,有钱就要求精神享受和健康长寿。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健身的要求强烈。宣传、推广、普及和具体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力度这些年有加大,但还很不够。目前的体育健身市场可用三句话概括:自发性大于指导性,盲目性大于科学性,随意性大于组织性。再加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中医传统的国家,许多偏方、祖传锻炼方法之类的千奇百怪,在缺乏相应指导和科学引领的情况下,老百姓很容易被误导,不仅容易伤害身体,还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为宣传体育文化我们要从小事入手。我们不仅要打造中国自主设立的体育舞蹈(国标舞)品牌赛事,还可以在已有的国际平台上想方设法增加中国元素。 |